治疗方法:
口服药物(水煎剂):以健脾益气、补肾利水为组方原则,随证加减,基础方为:黄芪30g,熟地15g,山萸肉10g,茯苓15g,泽泻10g,白术10g,玉米须20g。
肺肾气虚证加冬虫夏草、蛤蚧、紫河车、胡桃仁等,脾肾阳虚证加补骨脂、九香虫、附子、肉桂等,肝肾阴虚加锁阳、肉苁蓉、菟丝子、旱莲草等,气阴两虚证加太子参、五味子等。
穴位温灸用药:黄芪、肉苁蓉、大黄、益母草、附子、透骨草、防风、金银藤。温灸常用选穴:肾俞、关元俞、涌泉、三阴交、中、昆仑、阴陵泉、太冲、曲泉。
方法:口服药物以基础方随证加减,确定服药时间及剂量。温灸穴位用药依据辨证选药水煎浓缩,用自行研制的温灸仪选定适合穴位,按时进行药灸。3个月为1疗程,除高血压型兼服降压药外,均不服用其它药物。
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肾小球的一组免疫炎症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蛋白尿、血尿、水肿及高血压,后期可导致肾功能不全,目前该病治愈率低,复发率、死亡率高。本病属于中医水肿、虚劳、腹痛等范畴。目前国内外治疗本病,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,免疫抑制剂、细胞毒素类药物、生物制剂等方法。
采用经络动态平衡疗法,是在祖国医学脏腑、经络等理论的指导下所研究的治疗方法。其机理是调节阴阳平衡,疏通经脉,益气固本。从而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,由阴阳偏盛偏衰,转化成新的动态平衡,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因慢性肾炎证型多为肺肾气虚、脾肾阴虚、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故口服药物以健脾益气,补益肝肾为主要药物组成,其基础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框架,随证型不同加减用药,因慢性肾炎为肾虚,故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,加黄芪补气升阳,利水退肿,玉米须利尿退肿。
肺肾气虚证加用补肺肾之蛤蚧、冬虫夏草等药;脾肾阳虚证加用温肾补阳之肉桂、附子、补骨脂等药;肝肾阴虚证加用补肾益精之肉苁蓉、女贞子、旱莲草、菟丝子等药;气阴两虚证加用补气生津之太子参、五味子等药。
穴位用药黄芪、肉苁蓉、大黄、益母草、附子、透骨草、防风、金银藤等药,除具有外治 作用外,尚有疏通经络的功效。而温灸多选用足厥阴肝经、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为主。
膀胱经与肾经互为表里,故取膀胱经之肾俞、关元俞、中、昆仑等穴,具有补肾通络等功效;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可治疗小便不利;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又是足太阴脾、足厥阴肝、足少阴肾三经交会之穴,具有健脾舒肝益肾功用;
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输穴,曲泉为足厥阴肝经合穴,均可治疗小便不利。依据辨证采取不同的内服药、穴位用药及穴位进行治疗,取得了满意的效果。